伊尹
伊尹,生卒年不详。商初大臣。名伊,一说名挚。今洛阳人。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(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),奴隶出身。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,以伊为氏。尹为官名,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,金文则称为伊小臣。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(今洛阳市嵩县莘乐沟),奴隶出身。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(相当于宰相)。故以伊尹之名传世。传说,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,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。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:“臼出水而东走,毋顾”。第二天,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。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,回头看时,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。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,所以身子化为空桑。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,便带回献给有莘王,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。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,故命名为伊,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。

出身

 

伊尹是个弃儿,生下来就被扔在伊水河畔的桑林中,被采桑的女奴隶拣到收养,也就成了一个小奴隶。采桑奴隶属于有莘氏,因为在伊水边拣到,索性命之为伊,尹是官名,是后来他发达做到尹后,被人称为伊尹,就像我们叫周总理一样。其本名叫挚。后来还做过阿衡的职位,所以也有叫他阿衡的。

 

《吕氏春秋"本味》:“有先氏女子采桑,得婴儿于空桑之中,献之其君。“,“伊尹生空桑“《列子"天瑞》:“伊尹生乎空桑。“《楚辞"天问》:“成汤东巡,有莘爰极,何乞彼小臣,而吉妃是得?水滨之木,得彼小子,夫何恶之,媵有莘之妇?……初汤臣击,后兹承辅,何卒官汤,尊食宗绪?”

 

郦道元所作《水经注"伊水》记载甚详:“昔有莘氏女,采桑于伊川,得婴儿于空桑中。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,梦神告之曰:臼水出而东走,顾望其邑,咸为水矣。其母化为空桑,子在其中矣。莘女取而献之,命养于疱,长而有贤德,殷以为尹,曰伊尹也。”

 

关于伊尹被遗弃的问题,很少有人论及。我以为有两种可能,一是同郦道元的意思,因为发洪水,父母被淹死,留下伊尹挂在桑树上,得以幸免,被采桑女收养。估计此说不大可信,洪水滔天,人人自危,等到水退人回,恐怕一个婴儿坚持不了那么久。

 

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伊尹是私生子,当然不是身份卑微的奴隶的私生子,估计是什么奴隶主贵族的血脉,顾及名声身份,将孩子遗弃。此说可以解释伊尹的智识和智慧,这些是后天学不来的。私生子本身就比一般人聪明。孔子也是野和出来的嘛。

成长。

 

作为一个小奴隶在有莘氏家族长大,伊尹做了厨子。同样的厨子,伊尹硬是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来。首先得益于伊尹的嗅觉和味觉,后世有个名厨易牙,就是那个把自己孩子蒸了给齐王吃的那个家伙,以名菜“鱼腹藏羊肉”创造出“鲜”字的春秋名厨易牙,对于味道有着惊人的鉴别力。传说当时某公问孔子:“把水加到水里,味道如何?”孔子回道:“即使将淄水、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,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。伊尹的嗅觉和味觉更是了得,这一点儿在《吕氏春秋"本味篇》中有精辟的论述。

 

其次,伊尹钻研黄帝的“道”,成为大家。并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烹调中,诸如“物无美恶,过则为灾”,五味调和,君臣佐使,都是伊尹烹调的要义。

 

再次,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从烹调中感悟治人,治国,调和各种关系的道理。

从此出身贫贱的伊尹,便以非凡的厨艺而远名播扬。而且他利用向小郡王商汤介绍厨艺的机会,论述治理天下来纵谈他的大智慧。《吕氏春秋"本味篇》以其精悍铺陈的妙笔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伊尹这一番精辟的宏论。

 

伊尹认为,作为美味的三类动物:生活在水中的气味腥,食肉的气味臊,吃草的气味膻。尽管这三类动物气味各异,但依旧能够做出佳肴美味。那么,怎样做出佳肴味呢?主要依靠水、火、味的调节。消除腥味、去掉膻味、除却臊味,关键在于掌握火候,转臭为香,务必不要违背用火规律。调味这件事,一定要用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,但放调料的先后次序和用量的多寡,它的组合是微妙的,都有各自的道理。总之,根据鼎中的变化,掌握火候,把握调料的搁放先后次序和量的多寡,才能获得久而不败、熟而不烂、甜而不过头、酸而不强烈、咸而不涩嘴、辛而不刺激、淡而不寡味,肥而不腻口的美味佳肴。

 

从调味开始,谈到各种美食,告诉商汤,要吃到这些美食,就要有良马,成为天子。而要成为天子,就必须施行仁道。

 

伊尹这番高论虽在论厨却意在议政。如果把商灭夏比做一道有待商汤烹任的最佳美味的话,伊尹这番庖厨之论正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指导思想。那就是要依据客观实际,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,以达到战略目标。如果再联系到伊尹灭夏谋略中对战略时机非凡地把握,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这番庖厨高论和伊尹高超的演说。

 

想夺取天下的商汤,听到伊尹宏论,知道自己遇上了王佐之才。他派使者请有莘氏(有莘国的国君,为商的诸侯国)放行伊尹。尽管伊尹也特别希望辅佐汤,但有莘氏并不许可,于是为了获得伊尹,汤便提请要娶有莘之女。有莘氏十分欢喜,便以伊尹为随嫁的侍从陪其女出嫁于商。

 

奴隶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,把一个陪嫁奴隶提拔成类似军师总参谋长的人物,不是件容易事。商汤也是煞费苦心,不得已只好求助祈祷神鬼,就在宗庙里为他举行了除灾去邪的仪式。这种仪式,一边在“桔槔”上烧起古代所说的袚除不祥的火。“桔槔”是一种原始提井水的工具,用一根横木支在木柱上,一端挂水桶,一端系重物,两端上下运动以汲井水。一边在伊尹身上涂上公猪的血。第二天,商汤举行朝见伊尹的仪式,伊尹就正式履任。商汤拜伊尹为阿衡,从此君臣二人以“伐夏救民“为己任,要铲灭无道昏君夏桀残暴的统治。

 

平天下

 

伊尹为厨,做得一手好菜勾起了汤王的食欲;又借汤王询问的机会,“負鼎俎,以滋味說湯”,介绍天下各地的山珍美味,勾起了汤王的夺取天下的欲望。而要夺取天下,致于王道,伊尹提出了“必修仁德”的战略思想,也就是收买人心。他说:“天子不可强为,必先知道道者,止彼在己,己成而天子成……“(《吕氏春秋"本味篇》)也就是说,商汤如果具备了仁义之道,实质也就具备了当天子的条件。

于是就有了网开一面的故事。《史记》“湯出,見野張網四面,祝曰:「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。」湯曰:「嘻,盡之矣!」乃去其三面,祝曰:「欲左,左。欲右,右。不用命,乃入吾網。」”

 

故事是说汤王外出打猎时,手下先四面张网,汤王却觉得有点儿过分了,让手下去掉三面,只留下一面网,并且把祈祷词“愿天下四方的禽兽都进我的网”改为“禽兽们,往左,往右都有活路,那些命中注定该死的就进网来吧。”諸侯聞之,曰:「湯德至矣,及禽獸。」所以在夏桀為虐政淫荒的特定时代,汤王建立了仁德的形象。

 

夏桀的残暴无道,正好为商汤的仁义之举提供了对照鲜明的参照系。在夏王朝统治危机中,伊尹认识到民众人心向背对一个王朝统治的重要性。针对夏桀“不务德而武伤百姓,百姓弗堪“的情况,伊尹上任后,对内清政和民,争取广大民众支持,对外施仁伐暴,促使各国、部落归心于商。

 

战略上取得成功,但是商汤在战术上仍处于劣势。商是夏的属国,原来只占有70里大小的地方,在政治上,军事上均处于不利地位。如何化劣势为优势,转弱为强?这是商汤所面临的现实大问题。伊尹提出了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”的战术思想,煎鱼要有耐心,掌握火候,夺取天下也要耐心地等待时机,掌握火候。

 

为了解情况,把我时机, “伊尹去湯適夏。既醜有夏,復歸于亳。”伊尹到夏都阳城呆了三年,深入了解了夏的政治,经济和军事情况。为了消除夏桀的疑心,商汤和伊尹还演了一出苦肉计。商汤亲自射伤伊尹,伊尹奔夏。伊尹在3年的时间内,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,掌握了夏王朝政治、军事以及经济、地理情况。通过侦察,伊尹一方面认识到夏桀荒淫无道,不恤其众,众志不堪、上下相嫉、民心积怨,人们盼望夏王朝早日灭亡,夏桀的统治已被人民所弃,危机深重,潜伏着灭亡的危机;另一方面,伊尹积极活动,结交夏桀遗弃的元妃末喜,在夏统治集团内进行策反活动,以促使其内部分裂。伊尹在夏3年后,回到商毫,向商汤汇报了夏王朝众叛亲离的统治危机,君臣俩盟誓,制定了灭夏的战略目标。

 

伊尹与商汤并未采取直接兴兵灭夏的军事方略。而是利用商为夏方伯,有征伐诸侯的特殊权力,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,结交和兼交夏王朝的属国,剪灭其羽翼,扩展自己的实力。居于夏商之间的葛、韦、顾、昆吾都是夏之属国,是夏桀亲近的依靠力量。因而,吞并四国成为商军事兼并的当务之急,伊尹采取由近及远、先弱后强、各个击破的方略,剪除夏朝羽翼,使夏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。


商都亳附近的葛,力量较弱,统治不稳,成为商场兼并战争的突破口。然而,商并不是以直接的军事行动来征葛。他们先是抓住葛不祭祀祖先的非礼过错,发动政治攻势。使商的征伐有合法性。尔后,商又以助祭为名派人助耕,供给老弱者以酒食,以争取民心。葛伯不仅不改“不把祖先“的非礼行为,反而掠夺商汤送来的酒食,杀死不交出酒食的儿童。其凶残大失民心。商汤与伊尹抓住这个机会,兴师问罪,灭掉葛国。然后又连续灭掉韦、顾、昆吾三国,占据了兖豫平原,改变了军事力量上夏强商弱的形势。为进一步的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。

 

商剪灭四国之后,与夏进行总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。于是,汤欲伐桀。然而尹却阻止了汤。因为,在伊尹看来战机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时候,他献计以阻以贡职“为火力侦察,以观夏桀的反应,来捕捉战机。于是,商没有进贡。夏桀怒,调集九夷之师要伐汤。伊尹请汤谢罪请服,复入贡职。第二年,又不供贡职,桀再怒,欲调九夷之师伐汤,但九夷之师却不听从。伊尹见此,乃说:可以伐夏桀了。

 

伊尹不仅在战机选择上立了大功,在决战方向的确定上,他也有高超的智略。商进攻夏桀不是按照商夏所处自然地理位置,由东向西发动对夏都的正面进攻,而是在伊尹的建议下,“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而以进“,实行战略迂回,绕到夏都西面,出其不意发动进攻。

 

进攻之前全军还祈祷盟誓,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,属臣推翻君王的行,于理于法必须有据。伊尹在祭祀上帝和宗庙的时候,发布了战争总动员令,打出了上应天命的旗号,鼓舞了全军的士气。

 

这篇文章叫做《汤誓》“曰:「格女眾庶,來,女悉聽朕言。匪臺小子敢行舉亂,有夏多罪,予維聞女眾言,夏氏有罪。予畏上帝,不敢不正。今夏多罪,天命殛之。今女有眾,女曰:『我君不恤我眾,捨我嗇事而割政』。女其曰:『有罪,其柰何』?夏王率止眾力,率奪夏國。眾有率怠不和,曰:『是日何時喪?予與女皆亡』!夏德若茲,今朕必往。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,予其大理女。女毋不信,朕不食言。女不從誓言,予則帑僇女,無有攸赦。”

 

后世的陈胜吴广,不也是借狐狸口,鱼腹中的书,来昭示天命,鼓舞士气吗?估计伊尹做的更隆重,规模更可观,更可信一些。

 

结果,商军势如破竹,夏军仓促应战,败走鸣条(今河南商丘东)。这便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鸣条大战。鸣条大战,商汤大胜夏三夷之师,夏桀自焚,夏亡。

 

治国

 

伊尹不仅富有攻战的谋略,而且在治国上也是一位杰出的贤臣。他在商建国阶段,协助汤和汤的儿子外丙、中壬,汤的孙子太甲,汤的曾孙沃丁治理国家,开创了商王朝的500多年的基业。

 

《史记》:帝太甲元年,伊尹作伊訓,作肆命,作徂后。”《伊训》主要是训诫皇帝的不良行为,包括“三风十愆”,指:曰敢有恒舞于宫,酣歌于室,时谓巫风。敢有殉于货色,恒于游畋,时谓淫风。敢有侮圣言,逆忠直,远耆德,比顽童,时谓乱风。伊尹规劝说“卿士有一于身,家必丧,邦君有一于身,国必亡,臣下不匡,其刑墨”。其中的“比顽童”,就是就是后世所称的“男风”,或“南风”

可是“帝太甲既立三年,不明,暴虐,不遵湯法,亂德,”

 

“天作孽。犹可违。自作孽。不可活。”就出自伊尹对太甲的告诫,大意是说,如果国家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,还可以挽救;如果是国君自己作乱祸害百姓,那就不可救药了。此话到今天还适用,想想刘少奇对建国后所谓“三年自然灾害”造成的哀鸿遍野,“三分天灾,七分人祸。”的评价,不就是伊尹原意的翻版吗?

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。三年,伊尹攝行政當國,以朝諸侯。帝太甲居桐宮三年,悔過自責,反善,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。帝太甲修德,諸侯咸歸殷,百姓以寧。伊尹嘉之,乃作太甲訓三篇,褒帝太甲,稱太宗。”

 
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伊尹放太甲”的故事。康熙皇帝在二次废太子后,为天下举子出考试题目“放太甲于桐宫”。结果在狱中的太子以为康熙有所暗示,以为自己还能象太甲一样,被迎回执政,马上动作起来。谁知圣心难测,落花有意,流水无情。康熙却是试探人心,就此永远废了太子。

 

当时人们把历经四朝的伊尹誉为国老,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国有一老,其值无价。现在中医把属性温和,功能“调和诸药”的甘草,称为国老。

 

太宗崩,子沃丁立。帝沃丁之時,伊尹卒,享年100岁。当时的皇帝太甲的儿子沃丁以天子礼把伊尹安葬了。并且重用伊尹的儿子伊陟(音「智」zhi)。伊陟继承了父亲爵位封号,后来也成为商朝的一名贤臣。